中国大陆地区Fonsecaea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特征

作者:王会伟; 姜伟伟; 徐媛; 李颖芳; 李航; 朱信霖; 陈天杨; 王启龙; 陈敏; 潘炜华*; 廖万清
来源:中国真菌学杂志, 2022, 17(02): 132-136.

摘要

目的 通过体外药敏试验研究分离自我国的着色霉属(Fonsecaea spp.)临床菌株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特征,为制定精准抗真菌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丝状菌标准的肉汤微量稀释法(CLSI M38-A2法),利用11种临床抗真菌药物,对32株Fonsecaea spp.临床分离株进行的体外抗真菌敏感性测试,总结相关菌株的体外抗真菌药敏特征。同时,对迄今为止国内外83个已报道的Fonsecaea spp.病例的菌株药敏与临床特征进行系统性回顾分析。结果 泊沙康唑(MIC_(50)=0.25μg/mL,MIC_(90)=0.5μg/mL)、艾沙康唑(MIC_(50)=0.25μg/mL,MIC_(90)=0.5μg/mL)、伏立康唑(MIC_(50)=0.125μg/mL,MIC_(90)=0.25μg/mL)等二代唑类抗真菌药对Fonsecaea spp.临床株的抗菌活性最高,而两性霉素B(MIC_(50)=4μg/mL;MIC_(90)=8μg/mL)、氟康唑(MIC_(50)=8μg/mL,MIC_(90)>8μg/mL)、棘白菌素类(MEC50=8μg/mL,MEC_(90)>8μg/mL)的抗菌活性较低。结论 Fonsecaea spp.3个常见的致病菌种对抗真菌药的敏感性和临床预后一致,优先推荐二代唑类药物(泊沙康唑、艾沙康唑、伏立康唑等)作为抗真菌治疗方案。有关Fonsecaea spp.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联合药敏特征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