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他者”“自我”在中国历史上蕴含着正统与否的意义,“自我”通过对“他者”的识别来确认自我权力的合理建构。中国古代历史书写中无论是血缘族群还是文化族群,政治集团还是社会阶级,都无不自觉地表现出“他者”与“自我”的辨识,并由此建构起相互认同和拒斥的此疆彼界。在诸如“华夏”政权与“四夷”、分裂时期的“自我”与“敌国”、对边缘地区记录的历史笔记,以及政权正统性与否的争议、学术史叙述中的“正统”与“异端”、历史书写中呈现性别之表述,乃至人与自然之关系等方面,无不可以捕捉到因以“自我”为中心立场发出的对于“他者”的“凝视”而形成的书写视角,甚至为了现实目的,将“我”的历史嫁接到某个“他者”的历史中,将“他者”的故事讲成“我”的故事,从而完成“我”之合法性、合理性的政治和文化诉求。经过现代历史认识理论的洗礼,人们对史学家的工作以及这一工作的特点与局限有了深刻认识,其中诸如“从域外看中国”的提出与研究实践、“史料批判”意识的提出与实践等,都可寻觅到对历史知识生产过程中“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关注。但从国内史学研究的现实情况看,历史叙事书写中“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关系仍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只有建立对历史研究中这二者关系的自觉意识,才有可能建立起对史料更为自觉的批判意识,透过史事叙述语言捕捉、还原背后的那个“自我”立场及对“他者”叙述的真实性,从而将史学的求真工作向前更推进一步。有鉴于此,我们特邀北京师范大学向燕南教授策划组织了此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就不同的问题,阐述关于“自我”“他者”的最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