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利用UPLC/Q-TOF/MS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甘草渣活性部位(GC)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UPLC/Q-TOF/MS分析GC的化学成分;通过DrugBank、CTD、STITCH和SwissTarget数据库收集并预测各化学成分的靶点。通过PharmGKB、NCBI-gene、TTD、CTD和DisGeNET数据库收集与UC相关的靶点。利用Cytoscape 3.6.1构建化学成分-靶点网络;基于String数据库,构建GC治疗UC的靶点相互作用网络,进而通过MCODE聚类分析发现核心网络,利用MCC、Degree和EPC发现关键靶点。利用CTD数据库进行KEGG(KEGG pathway analysis)通路注释分析和GO(gene ontology)生物学过程富集分析。结果 GC化学成分-UC靶点网络包含31种化学成分和79个靶点,关键靶点涉及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serine/threonine protein kinase B1,PKB1/AKT1)、白介细胞素6(interleukin 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TNF)、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in 53,TP53)、胱天蛋白酶3(caspase 3,CASP3)和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3,STAT3)等。经KEGG富集筛选得到24条与UC有关的信号通路,主要涉及pathways in cancer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和malaria信号通路等;经GO功能富集分析得到20个条目。结论预测了GC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寻找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