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结合盆底训练治疗男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 纳入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收治的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后尿失禁患者。除外不能完成或拒绝本次试验者、有其他泌尿系统病史者、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纯凯格尔训练组(A组), 进行收缩肛门训练, 每次收缩5 s, 每次收缩间隔休息2 s;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组(B组), 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收缩肛门训练;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组(C组), 进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B组和C组生物反馈治疗时, 患者取右侧卧位, 将直肠探头表面电极插入肛门, 参考电极固定于右侧大腿的内收肌处。嘱患者尽可能用力收缩肛门挤压电极, 使收缩肛门产生的肌电信号与电脑屏幕上的肌电信号同步。在生物反馈治疗的电刺激阶段, 采用电流强度30~50 Hz、脉宽300μs的菱形波, 电刺激强度以可见到肌肉的细微收缩为准。3组的训练时间均为每日训练45 min, 共训练8周, 每周末记录1 h尿垫试验、每日尿失禁次数、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简表)(ICIQ-SF)、牛津评分量表评分, 比较3组治疗前后的上述指标的差异和组间差异, 记录4种评价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时间点。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或高血压病史、术后至开始训练的时间、手术方式、术中是否保留神经束、Gleason评分、1 h尿垫试验、尿失禁次数、ICIQ-SF和牛津等级量表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治疗后的1 h尿垫试验结果分别为(37.4±7.2)、(22.2±4.7)、(18.3±2.4)g,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组与治疗前[(57.0±8.3)、(58.6±8.6)、(56.5±9.2)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治疗后的尿失禁次数分别为(4.6±0.7)、(3.4±0.6)、(3.0±0.8)次,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组与治疗前[(7.6±0.9)、(7.3±1.0)、(7.3±1.0)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治疗后ICIQ-SF分别为12(11, 14)、8(7, 9)、6(5, 8)分,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组与治疗前[17(16, 18)、16(16, 18)、17(16, 19)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治疗后牛津等级量表评分分别为3(3, 3)、4(3, 4)、4(4, 4)分,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组与治疗前[2(1, 2)、1(1, 2)、2(1, 2)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生物反馈结合凯格尔训练和生物反馈结合普拉提训练均可改善男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尿控能力、盆底肌力, 可以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