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8年1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69例,其中经腹部CT或腹部超声诊断为门静脉血栓患者24例设为血栓组,未发生血栓患者45例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门静脉血栓患者与肝硬化非血栓患者的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比较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肌酐(C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氨浓度、门静脉内径宽度(MVP)、脾脏厚度、脾切除史、有无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及腹腔积液。结果两组性别、年龄、肝硬化病因、腹腔积液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组腹部超声或螺旋CT增强扫描显示:门静脉主干血栓22例(91.67%)(1例合并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合并左/右门静脉分支,1例合并左/右门静脉分支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单纯位于左/右门静脉分支2例(8.33%);两组患者中D-二聚体、AST、ALT、ALB、PTA、PLT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D-二聚体、门静脉内径宽度、Hb是肝硬化门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应加强对患者D-二聚体、血红蛋白、门静脉内径宽度的监测,有助于患者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