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芽囊原虫感染致大鼠肠道紧密连接破坏的机制研究

作者:卢韵宇; 裴培; 张立林; 薛飒; 韩雪; 闭香连; 赵红英; 刘登宇*; 傅晓茵*
来源: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21, 33(01): 28-39.
DOI:10.16250/j.32.1374.2020295

摘要

目的探讨大鼠感染人芽囊原虫后引起肠道屏障损伤的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感染组),每组6只。各感染组大鼠经口感染人芽囊原虫2×108个/鼠,对照组大鼠经口灌胃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分别于感染后1、3、6、9周收集7 h大鼠尿液检测肠道通透性,随后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大鼠,取盲肠组织检测肠道细胞通透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盲肠细胞紧密连接跨膜蛋白基因Occludin、Claudin-1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表达水平;以原位末端标记法(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法.)检测盲肠细胞凋亡。结果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大鼠尿液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排出率比值中位数分别为0.29、0.72、0.44、0.46和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09,P <0.05)。感染组大鼠肠上皮细胞可见虫体入侵并出现上皮损伤,透射电镜下可见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对照组及感染1、3、6、9周组大鼠盲肠组织中Occludin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62、0.71、0.68和0.96,Claudin-1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3、0.61、0.63、0.76和0.86,Bcl-2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8、0.70、0.75、0.74和1.03,Bax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1.57、1.33、1.35和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86、2.85、3.37和4.45,P均<0.05);盲肠组织凋亡染色阳性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1.00、13.00、9.00、3.50个和1.0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2.95,P<0.01)。结论人芽囊原虫感染可能通过引发大鼠肠道上皮细胞凋亡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导致肠道通透性增高,进而破坏肠道屏障功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