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尼麦角林片治疗血管性抑郁(V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安医院收治的VD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大剂量组患者予以大剂量尼麦角林片(10 mg/次)治疗,小剂量组患者予以小剂量尼麦角林片(5 mg/次)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2、4、8周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5-羟色胺(5-HT)水平、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D2DR m RNA相对表达量,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大剂量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小剂量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血清BDNF、5-HT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血清BDNF、5-HT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血清BDNF、5-HT水平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8周大剂量组患者血清BDNF、5-HT水平高于小剂量组(P<0.05)。治疗前、治疗2周两组患者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大剂量组患者HAMD评分低于小剂量组(P<0.05)。时间与方法在D2DR m RNA相对表达量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在D2DR m RNA相对表达量上主效应显著(P<0.05);方法在D2DR m RNA相对表达量上主效应显著(P<0.05);治疗4、8周大剂量组患者D2DR m RNA相对表达量低于小剂量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小剂量尼麦角林片(5 mg/次)相比,大剂量尼麦角林片(10 mg/次)治疗VD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减轻抑郁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
单位神经内科; 徐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