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间质瘤临床特征及免疫组化结果与危险度分级的相关性

作者:杜静; 卢桂芳; 马文慧; 任牡丹; 殷燕; 卢新兰; 和水祥*
来源:现代肿瘤医学, 2022, 30(07): 1255-1259.
DOI:10.3969/j.issn.1672-4992.2022.07.022

摘要

目的:探讨影响胃间质瘤危险度分级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87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治疗措施等,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依据。结果:胃间质瘤患者多为中年人,其平均年龄为(59.10±12.92)岁。首发症状最常见的为腹部不适。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肿瘤大小与首发症状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肿瘤生长部位最常见的为胃底,直径以2~5 cm最常见。免疫组化分析可知CD117、DOG-1、CD34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7.70%、97.70%、97.70%,Vim、SMA、Desmin阳性率较低,分别为50.57%、17.24%、5.75%。通过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SMA表达、Demsin表达、Ki-67标记指数(labeling index,LI)与危险度分级有一定相关性。87例患者中行开腹手术27例,腹腔镜手术25例,双镜联合8例,内镜下治疗27例,11例术后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靶向治疗,外科手术及内镜手术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胃间质瘤患者首发症状缺乏特异性,但可能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有一定关系。临床上确诊还需依赖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必要时可结合患者年龄、SMA表达、Demsin表达、Ki-67 LI进一步判断危险度。

  • 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