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总结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经验,比较高旋转点与低旋转点该皮瓣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4月-2017年10月,回顾性分析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缺损的372例378块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患者及手术资料。皮瓣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方3.5~19.5 cm。根据旋转点位置,将皮瓣分为低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和高旋转点组(旋转点位于外踝尖上>8.0 cm )。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并探讨皮瓣成活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旋转点组皮瓣93块,成活78块(83.9%),部分坏死15块(16.9%);低旋转点组皮瓣285块,成活259块(90.9% ),部分坏死26块(9.1%)。高、低旋转点组的皮瓣部分坏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单用该皮瓣或加上简单处理(换药、二期缝合及植皮)成功覆盖创面的比例分别为95.7%(89/93)和97.2%(277/285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术后随访2周~121个月,平均7.9个月,皮瓣无溃疡及坏死,外观满意。结论 高旋转点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是修复小腿中下段、踝及足部软组织缺损较好的方法,尤其是当腓动脉最远端穿支已破坏、出现解剖变异、与拟切取皮瓣区的连续性中断或较高位的穿支更靠近创面时。当高、低旋转点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均可用于修复同一创面时,建议优先选用低旋转点皮瓣。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