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脑池段的扩散张量成像观测及临床应用

作者:李培; 李品品; 祖向阳; 付升旗*
来源: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19, 37(04): 381-385.
DOI:10.13418/j.issn.1001-165x.2019.04.005

摘要

目的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诊断提供微细结构变化的影像依据。方法选取颅脑部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检查正常者150例和原发性单侧三叉神经痛患者100例,按照病变程度分为A组(接近或接触组)、B组(轻度压迫组)、C组(重度压迫组)、D组(压迫变形且萎缩组),在工作站划分三叉神经脑池段和三叉神经痛病变部位的感兴趣区,测量感兴趣区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分数(FA)。比较三叉神经脑池段不同年龄、部位和三叉神经痛患侧、健侧及不同病变程度的ADC值和FA值。结果 35岁以下组、35~55岁组、55岁以上组的三叉神经脑池段,除距离脑干6 mm、9 mm处的ADC值外,其他ADC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脑池段距离脑干0、3、6、9 mm处,除6 mm、9 mm处的FA值外,其他FA值和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组与健侧组、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健侧组与正常组的ADC值和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叉神经痛患侧A组、B组、C组、D组的ADC值和FA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ADC值和FA值与年龄、部位及三叉神经痛的患侧受血管压迫程度等密切相关,DTI为三叉神经脑池段的微细结构变化提供了客观影像诊断依据。

  • 单位
    解剖学教研室; 新乡医学院;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