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9―2020年以豫谷31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方式,分别为种2行空1行(P1)和种3行空1行(P2);裂区为种植密度,分别为低密度27万株·hm~(-2)(D1)、中密度33万株·hm~(-2)(D2)和高密度39万株·hm~(-2)(D3),设3次重复,探究不同处理组合对谷子群体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份、种植方式、密度以及处理之间的互作效应均对谷子籽粒产量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P1处理的谷子产量(2 971.1 kg·hm~(-2))较P2处理高20.37%(P<0.05),D2处理的谷子产量(2 872.1 kg·hm~(-2))较D1和D3处理分别高10.34%(P<0.05)和6.98%(P<0.05);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IWUE、WUE)和羧化速率(CE)逐渐下降,P1处理的生育期平均SPAD值、Pn、IWUE、WUE和CE较P2处理分别高4.73%、1.95%、3.77%、8.61%、12.54%。同一种植模式下,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和穗粗差异不显著,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存在较大的差异。P1条件下,处理D2两年的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较D1和D3分别高9.11%、13.53%和11.76%、7.55%;P2条件下,D2处理两年的平均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较D1和D3高7.98%、6.06%和5.77%、22.22%。比空带状种植(种2行空1行)和密度33万株·hm~(-2)能更好地利用光热资源,是提高谷子产量的有效栽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