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基于中医病机理论与系统药理学的方法探讨牡丹皮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的“异病同治”功效网络和作用机制并对其Q-marker进行预测。方法 通过检索TCMSP、BATMAN、TCMID、ETCM、SymMap、中科院化学数据库等多个中药资源数据库结合中国知网文献挖掘建立牡丹皮化学成分库,利用ADME参数OB、DL值筛选活性成分。搜集TCMSP、BATMAN、TCMID数据库的活性成分靶点,STITCH、SIB、SEA数据库预测的活性成分靶点加以补充。Comparative toxicogenomics database(CTD)数据库收集SLE与RA相关靶点。根据韦恩图找出牡丹皮-SLE-RA共有靶点,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依据拓扑参数找出核心靶点。利用DAVID平台对共同交集靶点进行GO和KEGG分析,采用Cytoscape的插件ClueGO对共同核心靶点的GO-BP和KEGG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基于“中药-成分-靶点-通路-疾病”网络分析预测Q-marker。结果 在建立的牡丹皮成分库中经过筛选共确定了28个有效成分,对应826个靶点,化合物靶点与两种疾病靶点共有795个交集靶点,依据蛋白互作网络拓扑特征共筛选出20个核心靶点,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筛选得到相关生物过程188个,细胞组分33个,分子功能45个(P<0.01,FDR<0.01),相关信号通路8条(P<0.01,FDR<0.01),主要涉及HIF-1、PI3K-Akt、MAPK、Toll、TNF、雌激素等途径,其中缺氧诱导因子-1(HIF-1)富集度最高,是“异病同治”的主要通路。网络药理学成分有效性分析预测得到10个成分可作为牡丹皮的Q-marker。结论 牡丹皮可通过多个成分协同作用于多个靶点、多条途径起到共同防治SLE与RA的效果,从靶点和通路两方面发挥“异病同治”机制,筛选出的Q-marker可用于牡丹皮药材及其相关复方制剂的质量控制,以适应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要求。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