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探究太湖北部湖区鲢、鳙食性差异

作者:王媛; 徐东坡; 王小林; 沈振华; 徐跑
来源: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7, 32(05): 597-602.
DOI:10.16535/j.cnki.dlhyxb.2017.05.015

摘要

为探究太湖北部湖区4个不同水域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鳙Aristichthys nobilis食性的差异,运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太湖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和乌龟山水域的鲢、鳙、悬浮颗粒有机物(SPM)和水华蓝藻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个湖区SPM与水华蓝藻的δ13C差值为0.1‰1.5‰,δ15N差值为0.3‰1.6‰,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PM与水华蓝藻的δ13C和δ15N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SPM主要组分是水华蓝藻;水华蓝藻的δ15N值为12.8‰15.8‰,均高于污染较小水域浮游植物的δ15N值(2‰8‰),说明这4个水域氮源污染仍比较严重;鲢、鳙的食性在4个水域内有一定的差异,除乌龟山水域鲢、鳙营养级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他水域鲢、鳙的营养级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竺山湖、月亮湾、三国城3个水域鲢、鳙在水华蓝藻爆发高峰期食物组成相似,摄食以水华蓝藻为主;月亮湾水域鲢、鳙的营养级均高于其他3个水域,可能是由于该水域的鲢、鳙在摄食蓝藻的同时,也摄食了少量的浮游动物,但对于其具体食物组成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能帮助揭示太湖北部不同水域鲢、鳙的主要食物来源为悬浮颗粒有机物,并分析悬浮颗粒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为水华蓝藻,进而能够为利用鲢、鳙控藻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