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及影响因素

作者:熊世红; 王薇; 陆平; 张帆; 苏红英; 刘萍; 王艳玲
来源: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3, 15(2): 112-115.
DOI: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3.02.012

摘要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51(102眼)例近视眼患者施行LASIK手术,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进行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查.在角膜中央4 mm区域将角膜分为4个象限(颞上、颞下、鼻上和鼻下),每个象限取7个点,分别分析4个象限和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 角膜中央4 mm区域,术后1个月角膜顶点、颞上、颞下、鼻上、鼻下象限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平均为(-0.12±1.50)μm、(0.18±1.70)μm、(-0.16±1.50)μm、(0.15±1.62)μm、(0.01±1.45)μm;3个月时分别为(0.58±1.49)μm、(0.42±1.85) μm、(-0.50±1.99)μm、(0.59±1.67)μm、(-0.36±1.70)μm;术后1个月和3个月比较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t=2.05,P<0.05),其余各象限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术后1个月各部位与平均角膜中央厚度(CCT)、平均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平均手术切削深度(AD)、等效球镜(SE)均没有相关性;3个月时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与SE成正相关(r=0.26,P<0.01),其余各象限与CCT、RBT、AD、SE均没有相关性.结论 角膜中央直径4 mm范围内,LASIK术后各部位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前凸和后移)均微小.同时随着预矫屈光度的增加角膜顶点后表面前移量逐渐增加.

  • 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