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陶渊明以“拙”自谓,创造出独具生命力的“拙人”诗歌形象。他采取以贫叹拙的独特表达,将魏晋玄学中抽象的守拙观念提升为一种任真自守的人生反思,并结合其躬耕体验强化了任真自守中的实践性品格。通过对自身质性之“拙”的发掘,陶渊明对前人的安贫思想做出超越,使贫窭成为顺应拙朴天性的自然选择。他笔下的“拙人”有着拙于生事却逍遥自适的特质,对以往单一的“贫士”形象做出超越。杜甫和白居易继承了陶诗的“拙人”书写,并结合自身经历对这一诗歌艺术形象的意涵作出新变。前者借其表达现实批判,呼唤社会秩序的重整;后者借其完成自我形塑,彰显自身文学个性。“拙人”成为理解陶渊明消解穷愁、达成自我实现的入口,这一艺术形象亦对后世诗歌书写产生深远影响。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