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伏疾病根本,先要探求病之缘由。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哮病、喘证、肺胀特征为发作时喉中哮鸣,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早在《内经》就有“喘鸣”“肺胀”“喘咳”等描述,古医籍文献还有“呷嗽”“齁喘”“哮吼”等,强调临床特征,即发作时喉中有哮鸣声;“咳逆上气”“伏饮”“支饮”等描述强调病因病机,多与气机上逆、痰饮有关。正如《时方妙用·哮证》所述“哮喘之病,寒邪伏于肺俞,痰窠结于肺膜,内外相应,一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伤即发,伤酒伤食亦发,动怒动气亦发,劳役房劳亦发”;《丹溪心法·喘》谓“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结合后世医家及现代学者研究,提炼归纳病因为外邪侵袭、七情过用、饮食失宜、体质因素等;病机乃肺肾亏虚、痰瘀互结、痰热郁肺等。病因相累,病机相联,均属本虚标实之证,故可相合并病。现代医学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重叠(ACO)临床表现与中医文献哮病、喘证、肺胀等描述较为接近,特征为人群多发、发作更频繁、肺功能下降更快、病理机制不明等,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等相关国际医学学术组织长期关注ACO研究,目前诊断标准不统一,治疗手段仍较为局限。
-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