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甘肃境内分布有战国秦、汉、明三代长城。汉代为防止匈奴侵扰,沿武威、张掖酒泉北边修筑长城,东接秦长城,西至敦煌乘塞列燧,并设置阳关、玉门关等。东汉时,玉门关或关或闭。两晋之后,玉门关外始渐趋衰败。到隋唐时期,选择新址筑关,仍称玉门关。安史之乱后,河西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陷于吐蕃,又先后被回鹘、西夏、元等政权统治,唐玉门关的边防意义渐失,仅充当驿站税卡而已。到明代长城以河西走廊为轴,同时设立若干卫所屯兵驻守,此时唐玉门关已废弃。玉门关开通后,即成为丝绸之路要道上的重要关隘,并成为中原王朝的国门象征。

  • 单位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