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30年代中期,曾有一场中央发起、各地响应的乡贤事略编撰活动。编撰对象为“省”乡贤,着力凸显乡贤对于“国”而非“乡”本身的贡献,以求古为今用,助力于复兴“民族”。各省的乡贤遴选标准,多强调科学、理性的“现代”眼光;在书写中,则须兼顾学术性与中等学校内外的教育需求。活动促成了延续到抗战之后的乡贤文化热潮,参与者对于近代外来的纪念方式与表现要素亦持开放的态度。然而,“乡贤”与本“乡”的关联呈现通常居于次要地位;女性、科学等类乡贤的地位提升有限,其特殊价值也未得到深入开掘。对此次乡贤事略编撰活动的考察,有助于进一步揭示中国近代“乡”与“国”之间精神联系的脉延与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