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后对视功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选取枣庄市妇幼保健院眼科早产儿视网膜疾病筛查中心2011年1月—2016年2月筛查发现的阈值或阈值前ROP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VEGF药物玻璃体腔注射的患儿共103例192眼,所有患儿均在确诊后48 h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后的视功能发育情况,分别在患儿6个月、3岁、5岁时进行3次随访,检查内容包括眼球生物学指标、视力、屈光、眼底及眼位等。结果 103例患儿192眼经过治疗后在后续的随访发现3例(6眼)死亡,经过一次治疗的1例(2眼),二次治疗的2例(4眼);进展至ROP 4期及以上的12例(20眼),经过一次治疗的11例(19眼),二次治疗的1例(1眼)被排除本研究范围。失访的患儿26例(44眼,且均经过一次治疗后),其中在6月龄失访5例(8眼),3岁时失访6例(12眼),5岁时失访15例(24眼)。因此,本研究的实际样本量为62例(122眼)。103例患儿(192眼)在确诊后48 h内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其中经过一次治疗患儿86例(158眼),第一次治疗后需再次抗VEGF药物治疗的患儿17例(31眼),三次治疗的患儿为0例(0眼)。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其前房深度、玻璃体腔长度及眼轴长度逐渐增大,晶状体厚度逐渐减小,眼轴增长主要表现为玻璃体腔增长。出生后6个月、3岁、5岁时,远视发生率分别为67.21%、45.90%、35.25%,近视发生率分别为32.79%、54.10%、64.75%,散光发生率分别为28.69%、35.25%、42.62%。随着年龄增长,近视发生率逐渐增加,远视发生率逐渐降低,斜视发生率明显增加,且以内斜为主。结论 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术联合抗VEGF药物治疗后的ROP患儿主要影响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及眼轴长度的发育,从而导致屈光不正的发生。ROP治疗后患儿发生近视,中、高度远视以及散光的概率较高。应建立长期、合理的视功能随访体系,对于早期发现的异常屈光状态(近视和中、高度远视以及散光)和斜视,要尽早干预、治疗。

  • 单位
    枣庄市妇幼保健院;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