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青藏高原地区麦类作物长期连作和不合理施肥导致土壤有机碳和作物产量降低等问题,探究不同绿肥种植模式及施氮制度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试区土壤固碳和作物产能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2018年在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试验站布设的长期定位试验展开,试验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两种施氮制度:总施氮量为180 kg/hm2,春小麦和绿肥分施100%和0%(N1)、80%和20% (N2),副区设三种麦后复种绿肥模式:春小麦-箭筈豌豆(W-V)、春小麦-油菜(W-R)和春小麦-箭筈豌豆×油菜(W-VR);共6个处理。2020和2021春小麦收获后采集耕作层(0~30 cm)土样,测定了土壤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结果表明,0~30 cm土层施氮制度N2与N1差异显著(P<0.05),N2较N1处理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提高4.7%、2.9%、7.9%和4.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1%;麦后复种不同绿肥0~3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W-VR较W-V和W-R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7.6%和15.1%,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提高5.6%和10.80%,土壤热水提取有机碳含量提高4.9%和15.7%,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提高7.5%和13.6%,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9%和11.1%;麦后复种绿肥模式与施氮制度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W-VRN2较传统种植模式W-VN1土壤有机碳、热水提取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分别提高12.6%、13.0%和12.5%,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7.7%。因此,麦后混播箭筈豌豆和油菜结合绿肥施氮20%可有效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是青藏高原地区比较合理的绿肥种植模式和施氮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