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云杉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海拔梯度变化特征

作者:房园; 梁中; 张毓涛*; 师庆东; 孙雪娇; 李吉玫; 李翔; 董振涛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23, 32(09): 1574-1584.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23.09.004

摘要

为揭示天山云杉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探究天山云杉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文效应特征。以天山北麓中段的天山云杉森林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1 500-2 300 m)布设系列样地,采用样地调查法和室内浸泡法对天山云杉森林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的水源涵养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明确其在海拔梯度上的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天山云杉森林枯落物层厚度(2.50-3.38 cm)和蓄积量(13.6-21.7 t·hm-2),两者均随海拔的升高而显著减小(P<0.05);天山云杉森林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50.9-65.0 t·hm-2)和有效拦蓄量(21.6-25.8 t·hm-2)均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对比不同海拔梯度枯落物的持水过程发现,其在浸水1h内持水量迅速增加,此时吸水速率最大;相同时间内,半分解层枯落物持水量均大于未分解层。2)在1 500-1 700、1 700-1 900、1 900-2 100、2 100-2 300 m 4个海拔段的土壤容重(0.481、0.621、0.643、0.452 g·cm-3)、毛管孔隙度(72.6%、77.5%、70.5%、75.8%)和总孔隙度(76.1%、81.0%、73.4%、78.8%)均表现为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各海拔梯度土壤饱和持水量与毛管持水量排序为1 700-1 900 m>1 500-1 700 m>2 100-2 300 m>1 900-2 100m,土壤有效持水量排序为:1 700-1 900 m>1 500-1 700 m>1 900-2 100 m>2 100-2 300 m,均随海拔的升高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3)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总的有效持水量(83.4-95.9 t·hm-2)和总最大持水量(1 390-1 662 t·hm-2)均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各海拔段间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研究发现天山云杉森林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能力总体呈现沿海拔梯度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中低海拔区域(1 500-1 900 m)水源涵养能力较好。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