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50年代末,郭沫若即发现戏曲中的“楔子”源于佛经中的“契声”,“契”为“楔”字之省文。这一看法长期为古典戏曲研究者所忽略。文献表明,“契声”不处于《小胡笳十八拍》之“末拍”或“尾声”。从佛教的层面讲,契经之“契”乃契合之义,既可泛指一切汉译佛典,也可指一种长行,先说、略说的讲经方式。同时,“契”与“偈”通,一般指穿插在佛经中篇幅较短、句式整齐的偈颂。此外,民间佛教仪式称其为“烧香偈子”,一般在正式讲经之前举行。从音乐的层面讲,“契声”“契注声”即黄钟宫。而现存《广陵散》曲谱之一的《西麓乙谱》中,《契声》是序曲。元杂剧的“四折一楔子”原本仅指曲而与情节无关,后逐渐蜕变为戏剧性的文本段落。但“楔子”和“折”的规范化进程并不同步,到“折”已明确成为完整的文本段落时“楔子”仍在某些版本中保留着元代的本来面目。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