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的防范及处置对策。方法 收集韶关市2016年1月—2022年1月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者2194例的相关资料,梳理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并根据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地点分为献血场所发生(当场)和离开献血场所发生(离场)2个亚类,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种类型不良反应与年龄、体重、首次献血及性别的关联进行分析。结果 2194例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中,献血场所发生2146例,发生率为1.11%(2146/192 691);离开献血场所发生48例,发生率为0.02%(48/192 691)。当场和离场两种不良反应类型在性别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79 P<0.01),女性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当场不良反应献血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29岁;离场不良反应献血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0—39岁和40—49岁,在年龄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80 P<0.05);当场不良反应献血者的体重主要集中在55—64kg,其次是66—74kg;离场不良反应献血者的体重主要集中在75kg及以上,在体重分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33 P<0.05)。在诱发献血不良反应五类原因中,心理因素占比最高(72.79%)。结论 全身性反应献血不良反应与性别、年龄、体重及是否首次献血等因素有关;发生原因中心理因素(献血前精神过度紧张)占比最高,要更加关注女性及18—29岁年轻献血者、体重55—64kg和75kg以上的献血者和首次献血者,注重献血前、中、后注意事项的告知及与献血者的有效沟通,提高穿刺技术、改善献血环境,献血后留观30分钟,做好献血后的随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