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咽喉为人身饮食门户,呼吸关隘。喉痹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痹是闭塞不通之意。喉痹是临床常见病证,其主要症状有咽干咽痒,咽喉肿痛、灼热感、异物感等,影响呼吸和进食,严重者甚至呼吸及吞咽困难。阴阳调和则咽喉清利,气道宣畅;若饮食不节,阴阳失于调养,可致热毒壅滞于喉而发病,另外脏腑内寒也可致喉痹。中医学认为,喉痹可分为风热、风寒、虚火、阳虚等类型,如宋代严用和指出,不同病因可致喉痹有寒热之分。其病因与火密切相关,可分为虚火、实火。风热以咽部红肿疼痛为主;风寒多因体弱,寒邪侵犯所致,寒邪易从热化;虚火者脏腑亏损,虚火上炎,病情较缓;阳虚多见于久病者。在喉痹治疗上,宜根据病情虚实,实火是由于热积于内,应基于火郁发之理论,采用辛散与寒凉药物相结合,以及放血泻火之法来治疗。放血、催吐可降火清痰,迅速起效。治疗虚火宜先解表以透邪外出,不可只用寒凉药物,否则会适得其反而造成内寒,使外邪内闭。文章疏理相关的古代文献,从喉痹与火热的关系出发,根据病情虚实治疗,以阐述从火论治喉痹的文献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