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1980年以来印度洋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方法】根据1980-2018年西印度洋和东印度洋FAO的渔获生产统计数据,利用灰色关联方法,评价其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及其状态。【结果】1980年以来,东印度洋和西印度洋的渔获量均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1980-2018年东印度洋渔获量为218.89~697.56万t,平均为466.78万t,前20位种类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比重仅28.95%,所占比重在2%以上的种类为云鲥Tenualosa ilisha、鲱科Clupeoids nei、印度鲭Rastrelliger kanagurta;西印度洋渔获量为182.97~553.80万t,平均值为379.41万t,前20位种类的渔获量占总渔获量比重为53.03%,所占比重在2%以上的种类为长头沙丁鱼Sardina longiceps、鲣Katsuwonus pelamis、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ores、犬牙石首鱼属Cynoscion、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羽鳃鲐Rastrelliger kanagurta、斑节对虾Penaeus japonicus和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结论】近10年来,西印度洋和东印度洋的灰色关联度均在0.7以上,属于高强度开发状态;2018年出现灰色关联度在0.9以上,说明目前其资源状况处于接近充分开发状态,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和空间比较有限。建议各国在印度洋发展海洋捕捞业应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同养护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加强印度洋远洋捕捞作业管理;积极开展国际渔业合作等对策。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