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盆底腹膜重建对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LAR)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病理确诊为直肠腺癌;(2)年龄为18~80岁;(3)接受腹腔镜LAR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4)TNM分期cT1~4aN0~2M0, 或者新辅助治疗后分期为ycT1~4aN0~2M0患者;(5)肿瘤下缘距肛缘4~10 cm。排除标准:(1)既往有腹部手术史(阑尾炎、胆囊炎、宫外孕手术史除外);(2)吻合口位于腹膜反折以上;(3)肿瘤远处转移或侵犯周围组织;(4)中转开腹手术;(5)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Ⅲ级以上。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间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66例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患者被纳入本研究, 男473例, 女193例, 中位年龄59(18~80)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盆底腹膜重建(重建组, 188例)和未行盆底腹膜重建(未重建组, 478例)。选取年龄、性别、体质指数、TNM分期、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术中失血量、肿瘤下缘距肛缘距离变量, 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方法对初始数据进行1∶1匹配, 最终获得两组病例各153例。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1)手术情况;(2)术后并发症情况(并发症分级依据Clavien-Dindo分级;吻合口漏诊断标准及分级参照国际吻合口漏诊断标准与分级);(3)术后炎性反应情况。结果倾向评分匹配后,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1)手术情况: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未重建组比较, 重建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181.3±60.3) min比(168.9±51.5) min, t=2.185, P=0.029], 但术后中位住院时间短[8(7, 10) d比9(7, 11) d, Z=-2.282, P=0.022],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术后并发症情况:重建组与未重建组患者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3%(31/153)和24.2%(37/153), 吻合口漏发生率分别为9.8%(15/153)和11.1%(17/153),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未重建组比较, 重建组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3.9%(6/153)和11.1%(17/153), χ2=5.688, P=0.017]和二次手术率更低[1.3%(2/153)比5.9%(9/153), χ2=4.621, P=0.032], C级吻合口漏发生率偏低[1.3%(2/153)和3.9%(6/153), χ2=2.054, P=0.152], 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3)术后炎性反应情况:重建及未重建组患者降钙素原的浓度均随着时间增加而减少,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22, P=0.010), 而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C-反应蛋白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时间-组间交互效应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盆底腹膜重建可降低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Ⅲ~Ⅳ级并发症发生率及二次手术率, 有效控制炎性反应, 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