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不同时长■法对腰肌劳损患者腰背部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将75例符合要求的腰肌劳损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于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处(两侧竖脊肌和腰方肌)行■法治疗,■法时长分别为5 min(短时间组)、10 min(中等时间组)、15 min(长时间组)。■法的前摆垂向力为50~70 N、回摆垂向力为20~40 N,■法频率为138次·min-1。每周治疗3次,连续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采用表面肌电仪采集两侧竖脊肌和腰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3组患者的两侧竖脊肌和腰方肌表面肌电信号频率。结果:3组患者均有4例退出,其中短时间组4例均为不愿继续参加试验,中等时间组1例为不按要求治疗、3例为不愿继续参加试验,长时间组2例为不按要求治疗、2例为不愿继续参加试验。治疗前和末次治疗后,3组患者左侧竖脊肌、右侧竖脊肌、左侧腰方肌、右侧腰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频率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H=2.611,P=0.271;H=3.417,P=0.181;H=1.934,P=0.380;H=2.440,P=0.295;末次治疗后:H=5.805,P=0.055;H=3.159,P=0.206;H=3.530,P=0.171;H=2.511,P=0.285];3组患者左侧竖脊肌、右侧竖脊肌表面肌电信号频率治疗前后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左侧竖脊肌:Z=0.243,P=0.808;Z=-1.234,P=0.217;Z=-0.295,P=0.768;右侧竖脊肌:Z=0.678,P=0.498;Z=1.443,P=0.149;Z=-0.280,P=0.779);短时间组和长时间组患者左侧腰方肌、右侧腰方肌表面肌电信号频率治疗前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腰方肌:Z=0.000,P=1.000;Z=-0.653,P=0.513;右侧腰方肌:Z=0.608,P=0.543;Z=-0.591,P=0.555),中等时间组患者末次治疗后左侧腰方肌、右侧腰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频率较治疗前增高[左侧腰方肌:(77.2,23.6)Hz,(86.7,31.1)Hz,Z=-2.240,P=0.025;右侧腰方肌:(81.3,29.9)Hz,(81.3,32.5)Hz,Z=-2.833,P=0.005]。结论:在前摆垂向力为50~70 N、回摆垂向力为20~40 N、频率为138次·min-1的条件下,■法改善腰肌劳损患者局部肌肉疲劳的最佳时长为10 min。

  • 单位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