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等珠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跃进式的城市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从而也吸引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前来就业,导致20世纪80年代“民工潮”的出现。农民工生存状况随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打工文学”正是以文学的方式对此作出的一种确凿回应。正如短篇小说《深夜,海边有一个人》等作品所揭示的,“打工文学”通过讲述离乡打工者的故事,呈现进城打工生活的挣扎和希望,创造了一个独特而普遍的表象世界,昭显了现代人流徙、离散的命运。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打工小说”逐渐衰落的同时,“打工诗歌”开始崛起,其主题惊人地一致,那就是陈述打工生活的苦难,成为“底层人的歌唱”。农民工等社会问题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它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日益嵌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结果。作为既嵌入又疏离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去组织化”的个体,打工者其实对应了在当代中国个人与世界关系的重构,而由其心理、情感和生活情境构织而成的“苦难叙事”及文学表现,则是在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理性与情感的张力之间流离漂浮、摇摆挣扎的无根个人时代到来的一个预言和表征。

  • 单位
    深圳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