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大鼠皮下植入模型评价人工生物心脏瓣膜钙化

作者:张丹丹; 付海洋; 刘丽萍; 张妮娜; 薛燕; 王溢; 王春仁; 王召旭
来源: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 9(21): 3909-3917.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5.21.018

摘要

目的建立大鼠皮下植入模型,实施钙化实验并收集数据,为制定具体的抗钙化标准和检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分析我室13种动物源性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检品的抗钙化实验数据。实验组样品经抗钙化处理,对照组样品未经抗钙化处理,将实验组样品和对照组样品植入3周龄刚断乳体重50 g左右的Wistar雄性幼鼠背部皮下。一定时间后取出移植物,恒温烘箱80℃干燥至恒重。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钙含量。结果植入8周的猪源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的钙化程度比牛源严重。在设置对照组的11组钙含量数据中,有10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的钙含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钙含量均值远高于实验组,提示抗钙化处理能减轻人工生物心脏瓣膜植入后的钙化程度。13组植入8周的实验组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的钙含量呈右偏态分布,主要集中在0.41.6μg/mg之间(所占百分比为67.67%)。植入8周的人工生物心脏瓣膜的钙化程度比植入3周的严重。结论大鼠皮下植入模型结合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钙含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本研究为制定动物源性心脏植入物抗钙化性能相关标准和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 单位
    中心实验室;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