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与远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黄村榕; 刘炜达; 杨进刚; 许海燕; 高晓津; 赵延延; 王杨; 李卫; 杨跃进*
来源:中国循环杂志, 2020, 35(06): 560-565.
DOI:10.3969/j.issn.1000-3614.2020.06.007

摘要

目的:了解中国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的情况,评估不同强度他汀治疗与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9月30日期间中国急性心肌梗死(CAMI)注册研究的14 713例STEMI患者。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初始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种类和剂量,观察高强度他汀治疗(阿托伐他汀40~80 mg或瑞舒伐他汀20 mg)和中等强度他汀治疗(其他他汀类药物和剂量)的应用情况,并据此分为高强度组和中等强度组。根据治疗策略不同(175例患者治疗方式数据缺失),将患者分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亚组(n=6 202)、溶栓亚组(n=1 435)、保守治疗亚组(n=6 901)三个亚组进行分析。主要终点为24个月时包括全因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共2 394例(16.3%)患者初始应用高强度他汀治疗(高强度组),其余12 319例(83.7%)患者初始应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中等强度组)。24个月时,高强度组264例(11.0%)患者发生MACCE,中等强度组有1 783例(14.5%)发生MACCE(P<0.01)。仅在保守治疗亚组中,高强度组24个月MACCE发生率显著低于中等强度组15.4%vs. 19.4%,P=0.0084),而在急诊PCI亚组(7.8%vs. 8.7%)和溶栓亚组(13.2%vs. 13.3%)中,两个他汀治疗组间的MACCE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Cox分析显示,初始他汀类药物用药强度并非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037,95%CI:0.885~1.215,P=0.6513)。两种初始他汀用药策略与急诊PCI亚组、溶栓亚组、保守治疗亚组三个亚组患者远期预后均无关。结论:中国真实世界中STEMI患者住院后主要启用中等强度他汀治疗。他汀的初始用药强度与STEMI患者24个月MACCE的发生率无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