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由导演万玛才旦创作的小说改编,其中的文学意象经由电影演绎变得更加暧昧而富有解读性。本文通过解读电影中的三个主要的矛盾性意象——"气球""种羊""痣",透析影片如何将文学隐晦意象成功转化为电影带给观众的视听体验,以及如何以模糊性、诗意性给予观者广阔的解读和深思空间,从而聚焦藏地文化的信仰与现代文明、爱情与欲望等冲突,透视人性的多维复杂、历史文化的连续性,以及永恒在现实中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