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黑木耳菌株“沈8-9”为试材,采用测定不同时间高温胁迫下菌丝体内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的试验,观察不同时间高温胁迫后和恢复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速率、生长势和菌丝显微形态,研究黑木耳栽培种质对高温胁迫的反应,以期为合理控制环境条件及抗高温品种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时间的高温胁迫下,黑木耳栽培种质在氧化损伤程度、菌落形态和菌丝显微形态特征上均有变化。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菌丝MDA含量和SOD、PPO、CAT等3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明显不同,GR活性发生变化不显著。从菌落形态和生长势情况来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菌丝生长速度逐渐减小,菌落边缘菌丝发黄,稀疏,萎缩严重。从光学显微形态来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菌丝体内产生大量黑色素,部分尖端菌丝扭结成团,部分菌丝断裂、自溶,有菱形、六角形或不规则形晶体产生,菌丝分支频率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从电子显微形态来看,胁迫48 h后,部分菌丝干瘪并皱缩;胁迫72 h后,皱缩菌丝增多;胁迫96 h后,皱缩菌丝越来越多,并有网絮状杂质产生。菌丝恢复能力为胁迫24 h>胁迫48 h>胁迫72 h>胁迫96 h。

  • 单位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