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教师继续教育的行动研究及其特征分析

作者:胡颂平; 宋剑波; 曾黎明; 杜娟; 谢碧玉; 夏海林; 叶晓燕; 朱雨辰; 郑艺云; 谢礼花; 张琳*
来源:教育现代化, 2019, 6(83): 334-335.
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9.83.134

摘要

本文从行动研究的目的、对象、过程和方法三个方面,对中国和美国在教师继续教育领域的行动研究进行比较,并归纳、分析其特征。1)从研究目的来看,行动研究是为了行动的改进、实践的改进,重在用先进的理论指导行动和实践的改进。在教育领域里,可表述为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有六种教师培养"模式";中国与美国教师在继续教育上其共性有:重视教师的四大素质即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自主性素质。2)从研究对象来看,行动研究是抓住行动中值得关注的对象作为研究的问题,寻求解决的策略、方法,以达到改进的目的。中美两国在中学教师的需求、素质提高上也有着共通的问题;大学师资上,美国则有着科研上明显的优势。3)从研究过程和方法来看,行动研究是边行动边调整,其结果是行动的改进和发展。美国对于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问题,采取从与教育相关的各种群体中吸收优秀人员的方式予以解决;而中国的继续教育顺应时代的经济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要求,正在不断地进行深化改革,分别从教育实践、师范院校与中学的合作、教育教学思想三个方面深入进行。总之,中美教师继续教育的行动研究特征共同表现为:课题产生的自然性、研究过程中的合作性、过程的行动性与方法的简便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反馈调整性等的一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