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掌握伊蚊的生境分布特征、密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合肥市登革热防控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合肥的不同生境及场所,采用布雷图指数法监测伊蚊幼虫密度,采用叮咬指数法监测成蚊密度,采用RT-PCR法监测带毒率。结果 合肥地区分布的伊蚊主要为白纹伊蚊,叮咬指数为1.04只/(人·h),布雷图指数为7.55,容器指数为9.15%,房屋指数为7.36%。平均气温与叮咬指数成显著负相关关系(R=-0.950,P<0.05),布雷图指数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雾天数和平均湿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雾天数=0.915,R最低气温=0.898,R平均湿度=0.913,R平均气温=0.853,P<0.05)。在各类孳生容器中,废旧轮胎、明渠水池、树洞石穴和闲置容器等伊蚊阳性率较高,依次为16.04%、13.11%、12.50%、11.31%。结论 合肥市的不同生境、孳生地类型和月份伊蚊密度存在差异。每年5—9月伊蚊密度较高,具有登革热传播风险。
-
单位安徽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