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曾经,杆秤、波浪鼓、宫灯……这些手工艺只是给孩子用于劳逸结合的"耍事"。如今,这些手艺背后的历史、物理、数学、艺术的价值正在被逐步发现,把"劳动课"从"劳动"的技能训练,发展到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手艺"的养成。在设计思维中变身小小发明家、在自然体验中记录禾苗的慢慢长成、在非遗研学中练出一身"童子功",这些真实的手作体验,无法通过一摞书籍、方寸课桌去替代。一场"劳动课"结束,收获的不仅是体验的快乐,也为下一代打开了"非遗+手艺"的大门,营造了当代少年儿童与传统文化的亲近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