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的多模态影像学特征。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2年12月17至31日于开封市眼病医院初次诊断为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和(或)旁中心急性黄斑中层视网膜病变(PAMM), 且就诊前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阳性的患者8例(15只眼), 作为观察组, 并根据SS-OCT表现将患者分为4型。招募无眼科和(或)全身疾病的15名(15只眼)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 以抽签方式随机选取1只眼为受试眼。所有受试者均行详细眼科检查, 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底激光照相(FLP)、眼压检查、眼底红外成像、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检查, 测量受试眼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收集并分析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和多模态影像检查结果。测量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 直径1.0 mm、>1.0 mm且≤3.0mm、>3.0 mm且≤6.0 mm环形区域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SCP-VD)和层毛细血管丛血管密度(DCP-VD), 分别记录为SCP-VD1.0、3.0、6.0和DCP-VD1.0、3.0、6.0。采用t检验、Mann-WhitneyU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男性6例(11只眼), 女性2例(4只眼);年龄为(26.87±11.56)岁。健康对照组男性11例(11只眼), 女性4例(4只眼);年龄为(28.75±12.30)岁。两组年龄与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均出现体温≥39.0 ℃的高热, 且在发热期间或退烧后24 h内出现眼部症状。所有患者中, Ⅰ型5例(7只眼), Ⅱ型1例(1只眼), Ⅲ型3例(4只眼), Ⅳ型2例(3只眼)。Ⅲ、Ⅳ型中3例(4只眼)出现外丛状层或外核层弱反射囊腔, FLP检查发现黄斑区可见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1例(1只眼)可见视网膜浅层出血。2例(4只眼)眼底可见棉绒斑。眼底红外光检查显示, Ⅰ型表现为黄斑旁中心区弱反射病变, 尖端指向中心凹, Ⅱ型黄斑区未见明显异常, Ⅲ、Ⅳ型表现为跨越黄斑中心凹的地图状弱反射病变。OCTA检查结果显示, 观察组SCP-VD1.0为6.93%(4.77%, 6.93%), 低于健康对照组的10.66%(8.05%, 10.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4.00, P=0.016);观察组SCP-VD3.0为37.14%(32.15%, 43.48%), 低于健康对照组的43.06%(38.95%, 46.5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74.00, P=0.016);观察组DCP-VD3.0为48.20%(46.11%, 50.33%), 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1.10%(50.04%, 53.0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88.00, P=0.009);观察组DCP-VD6.0为49.27%(47.26%, 51.67%), 低于健康对照组的52.43%(50.07%, 53.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0.00, P=0.004)。两组间SCP-VD6.0和DCP-VD1.0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的急性黄斑视网膜病变可累及视网膜全层, SS-OCT表现为病变区域节段性强反射, 眼底红外光表现为病变区域弱反射, FLP表现为黄斑区多个灰色或红褐色病灶, OCTA表现为SCP-VD和DCP-VD下降。

  • 单位
    开封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