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究M1巨噬细胞来源的纳米囊泡(M1-NV)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有效性和关键机制。方法 通过差速离心法从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分离细胞外囊泡(EV)。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检测波形蛋白(vimentin)、 CD31和F4/80表达分别鉴定EMS患者子宫内膜基质细胞(EMS-ESC)、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极化的腹膜巨噬细胞。通过在0~4℃环境下注射器吸取细胞悬液后,通过(5、 1、 0.4、 0.22)μm聚碳酸酯膜过滤器进行过滤制备M1-NV。流式细胞术分析RAW264.7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体外极化情况、反转录PCR检测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CD86、白细胞介素6(IL-6)、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精氨酸酶1(Arg1)、 CD163、 CD206和IL-10的表达。将PKH67标记的M1-NV在与EMS-ESC、 HUVEC和巨噬细胞共同培养,通过小管形成实验检测M1-NV对HUVEC小管形成的影响、通过TranswellTM侵袭和迁移实验检测EM-ESC在迁移和浸润能力方面的变化。结果 通过对NV内含物的检测发现NV中的蛋白质和其他生物活性颗粒含量远多于来自相同数量的EV;与EMS-ESC、 HUVEC和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时,PKH67标记的M1-NV在均被细胞摄取内化。与M0-NV处理相比,20μg/mL M1-NV就能够有效地将M2巨噬细胞重新编码为M1巨噬细胞。与空白组和M0-NV组相比,M1-NV处理后的EMS-ESC侵袭和迁移明显减少、 HUVEC的小管形成减少,而用M2-NV处理的EMS-ESC则相反。结论 M1-NV可以将M2巨噬细胞重新编码为M1巨噬细胞,抑制EMS-ESC的侵袭、迁移并阻碍血管形成,进而阻碍EMS的发生和发展。

  • 单位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