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养方式和饲粮能量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菌群的影响。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在散栏和栓系2种饲养方式下饲喂低、中、高3种能量水平[综合净能(NEmf)分别为5.51、6.22、6.94 MJ/kg]的全混合日粮(TMR)。选取体重(269.75±35.46) kg、健康无病的公牦牛60头,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栓系低能组(TL组)、栓系中能组(TM组)、栓系高能组(TH组)、散栏低能组(CL组)、散栏中能组(CM组)、散栏高能组(CH)组,每组10头牛。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结果显示:1)栓系饲养方式下,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升高,TH组显著高于TL和TM组(P<0.05);散栏饲养方式下,牦牛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CM组显著高于CL组(P<0.05)。散栏饲养方式下,CM组的料重比最小,显著低于CL和CH组(P<0.05)。2)瘤胃液氨态氮(NH3-N)浓度以CM组最低,显著低于CL、CH、TL和TH组(P <0.05)。在2种饲养方式下,瘤胃液乙酸浓度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在栓系饲养方式下,瘤胃液丙酸浓度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散栏饲养方式下,瘤胃液丙酸浓度随饲粮能量水平的增加先升高而后降低,CM组显著高于CH和CL组(P<0.05)。3)在栓系饲养方式下,拟杆菌门和普雷沃氏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升高显著增加(P<0.05);在散栏饲养方式下,CM组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最高,显著高于CH组(P<0.05)。综上可知,饲养方式和饲粮能量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菌群产生了影响。总体上来看,散栏饲养方式优于栓系饲养方式,中能量水平饲粮提高了牦牛的生长性能,改善了瘤胃发酵参数和瘤胃菌群组成,因此,散栏饲养方式下饲粮NEmf为6.22 MJ/kg时是较适宜进行牦牛冷季育肥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