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四部典籍、佛道经书都开始大量涌现,经籍抄写之体式、制度渐趋完备,并形成“写经体”这一特定的抄写字体,隋唐写经体楷法大备,称为“官楷”,并广为流行,形成全国书手书写之惯用字样,影响延续至宋以后。唐代中晚期雕版初兴之时,因书工多习写经体,故早期版刻字体,特别是坊刻本字体,实则多为写经体刊刻后所呈现之样貌。南宋闽刻本之字体风格并非为目前版本学界所称之颜体、柳体或瘦金体,而是隋唐写经体在刻本中之延续;江西、安徽乃至于北方平水等地之刻本字体或与闽本同源,或受闽本影响,是写经体及其变体。五代两宋监本因源自唐石经,字体遂袭用石经之欧虞体,在其影响之下,两宋浙刻本形成后人所称的版刻欧体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