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产后盆腔器官脱垂(POP)产妇肛提肌大体形态学损伤阴性是否存在肛提肌微观结构的异常改变。方法:前瞻性将经阴道分娩后出现POP且肛提肌大体形态正常的35例产妇(产妇POP组)及年龄、体质指数(BMI)相匹配的经阴道分娩后盆底结构正常的31例产妇(产妇对照组)和未孕未产健康志愿者27例(正常对照组)纳入本研究。受试者均行MR DTI及T2WI检查,以T2WI作为参考,由2位放射科医师测量各组受试者双侧肛提肌分支即耻骨直肠肌(PRM)、髂骨尾骨肌(ICM)的定量参数值,包括体积(V)、长度(L)及DTI参数(FA、ADC)。采用ICC评估2位医师之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S检验验证测量数据的正态性,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或Kruskal-Wallis检验(不符合者)比较三组间肛提肌各分支的各项定量参数值的差异。结果:2位医师测量的肛提肌各分支的FA和ADC值的一致性均为良好(ICC=0.706~0.993);正常对照组、产妇对照组和产妇POP组PRM-FA分别为0.378±0.050、0.362±0.044和0.355±0.038,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且产妇PO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9);3组的ICM-V分别为(2655.040±1113.402)、(2232.916±875.958)和(2129.462±1100.542)mm3,3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产妇POP组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21),余肛提肌分支各DTI参数在三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产后POP的发生与肛提肌损伤和功能减低密切相关,MR DTI能够较敏感地发现肛提肌的微观结构损伤,有助于指导临床尽早进行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治疗。
-
单位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金华市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