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分析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有机碳的差异和特点有助于深入研究岩溶区碳循环的特点和规律。以西南岩溶地区森林、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为研究对象,对0100 cm各层土壤总有机碳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差异和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覆被方式以森林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12.5339.33 g·kg-1),灌丛次之(8.4827.99 g·kg-1),果园最低(8.4018.61 g·kg-1),不同土地覆被方式土壤总有机碳不仅在020 cm差异显著,而且在4070 cm土层也有明显差异(P<0.05);各土地覆被方式0100 cm各层土壤均以>0.25 mm水稳性大团聚体为主,果园土壤>2 mm团聚体质量分数在090cm土层显著低于森林和灌丛(P<0.05)。(2)土地覆被方式对土壤>2 mm大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森林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为12.3239.88 g·kg-1,在0100 cm各层均显著高于灌丛和果园,并且灌丛土壤>2 mm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在030 cm和4090 cm土层也显著高于果园(P<0.05)。另外,果园土壤<0.25 mm微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含量明显高于>0.25 mm大团聚体,然而森林0100 cm土层和灌丛030 cm土层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3)3种土地覆被方式,>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均高于<0.25 mm微团聚体;森林、灌丛和果园0.25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分别为40.31%67.76%,41.99%59.38%和48.72%68.18%,是贡献率最高的团聚体;不同土地覆被方式之间>2 mm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差异最为显著,森林土壤明显高于灌丛和果园;3种土地覆被方式中果园土壤<0.25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相对较高,其0.0530.25 mm微团聚体对有机碳的贡献率为13.08%26.98%,仅次于0.252 mm大团聚体。
-
单位聊城大学;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