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2010-2019年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 为今后制定可持续的抗病毒治疗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收集2010-2019年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与死亡者基本和随访信息, 按病例数2倍抽样组成对照组,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其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对象为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 3 355例, 死亡组1 179例, 对照组共2 176例。其中, 30~49岁占81.34%, 男性占69.09%, 彝族占99.55%, 已婚或同居占91.12%, 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5.77%, 农民占88.4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研究对象的死亡风险因素中, 年龄≥50岁是18~29岁的5.08倍(95%CI:3.05~8.48)、女性是男性的0.70倍(95%CI:0.52~0.94)、注射吸毒传播途径是异性性传播途径的1.43倍(95%CI:1.06~1.91)、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350个/μl是CD4<200个/μl的0.38倍(95%CI:0.30~0.48)、最近1次使用含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抗病毒治疗方案是司他夫定(d4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方案的0.04倍(95%CI:0.01~0.18)、耐药是不耐药的3.40倍(95%CI:2.13~5.42), 无病毒载量结果且未做耐药检测是不耐药的12.98倍(95%CI:10.28~16.40)。结论年龄、性别、传播途径、治疗前CD4、最近1次抗病毒治疗方案、抗病毒治疗后耐药检测情况是布拖县接受抗病毒治疗HIV/AIDS的死亡影响因素。应扩大病毒载量和耐药检测覆盖面, 科学更换抗病毒治疗方案, 开展依从性教育和医务人员培训, 降低抗病毒治疗HIV/AIDS死亡率。
-
单位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都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