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脐带挤压(UCM)对极早产儿血红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合适的脐带处理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5月—2021年5月在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出生胎龄28~31+6周经阴道分娩的极早产儿共26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脐带处理方式分为脐带挤压后断脐(I-UCM)组87例,断脐后脐带挤压(C-UCM)组88例,立即脐带结扎(ICC)组87例。比较各组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和光疗率、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结果 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生后1小时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高于ICC组(F=26.754、29.147,P<0.001),I-UCM组均高于C-UCM组(P<0.001);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生后第3天和第5天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均高于ICC组(F=4.324、7.117,P=0.014);I-UCM组和C-UCM组极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χ2=10.261)、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χ2=6.512)、低血糖、低体温(χ2=13.198)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输血率(χ2=8.724)均低于ICC组(P<0.05);三组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和住院期间总光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CM和C-UCM均可有效增加极早产儿血容量。两种脐带挤压方式对于降低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低血糖、新生儿低体温的发生率以及极早产儿输血率的效果相似。
-
单位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