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姜洪波; 孟婷玉; 王承训; 黎伟明; 李响; 杨显达; 孙利伟*
来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9, 34(07): 583-586.
DOI:10.19538/j.ek2019070614

摘要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腹泻病原谱及临床特点。方法采集400例2016年1至12月吉林省儿童医学中心(长春市儿童医院)住院疑似病毒性腹泻患儿粪便标本,约5 mL,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HRV)、杯状病毒(HUCV)、肠道腺病毒(HADV)和人星状病毒(HAstaV)核酸及基因型,同时收集患儿临床资料。结果粪便标本HRV、HuCV、EAdV和HAstV总阳性检出率为59%(236例);4种病毒的阳性检出情况分别为178例(75.42%)、68例(28.81%)、12例(5.08%)和5例(2.12%),其中双重混合感染占27例(11.42%);未知病原占164例(41%)。轮状病毒G6(93.63%,147例)、P3(91.08%)和G6[P3](90.45%)组合为2016年流行优势型,未能分型11.79%。杯状病毒中92.65%为诺如病毒,其中98.41%为GⅡ型。住院病毒性腹泻193例年龄≤24月龄;发病高峰年龄段不同病原不同。发病高峰季为1~3月份和12月份。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呕吐和发热等。结论对于小儿病毒性腹泻,确定未知病原种类,完善病原谱非常必要。病毒性腹泻常伴发肠道外临床表现。

  • 单位
    长春市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