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管腔内对比度衰减梯度(TAG)评估合并心肌桥前降支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为前降支心肌桥的198例患者资料。患者均采用320排探测器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根据CTA上心肌桥表现将患者分为深埋型、浅表型心肌桥组,根据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孤立性心肌桥组及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记录肌桥厚度、肌桥长度、肌桥所在冠状动脉斑块体积、桥前TAG值、桥后TAG值及两者的K比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或Mann-WhitneyU检验(偏态分布)比较不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组间计数资料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桥前TAG值、桥后TAG值、K比值、肌桥厚度、长度与斑块体积的相关性,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对斑块发生的影响程度。采用ROC分析主要影响指标与斑块形成的关系。结果 孤立性心肌桥99例,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99例;心肌桥类型为浅表型27例,深埋型171例;粥样硬化斑块均发生于桥前,斑块平均体积(91.6±83.0)mm3。孤立性心肌桥组和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身高、体重和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孤立性心肌桥组和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患者的桥前TA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桥后TAG值和K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浅表组与深埋组患者的桥前TAG值、桥后TAG值及K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斑块体积和桥前TAG值、桥后TAG值及K比值间存在弱负相关(r值分别为-0.205、-0.316、-0.339,P值均<0.05)。桥前TAG值显著影响斑块形成(P=0.014),优势比为0.884(95%可信区间为0.801~0.976),而其他因素与斑块形成无显著影响(P均>0.05)。桥前TAG值促进斑块形成的ROC下面积为0.582,当诊断临界值设为-37.26 HU/mm时,桥前TAG值导致斑块形成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31.31%和81.82%。结论 前降支桥前TAG值是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CTA检查能早期发现桥前TAG值异常。
-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