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柳氮磺吡啶栓治疗直肠型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疗效以及其对患者肠道菌群和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廊坊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直肠型UC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柳氮磺吡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口服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所有对象均连续治疗8周后观察2组疗效及退热时间。比较治疗前后2组主要症状(腹泻、脓血便、腹痛)评分、改良Baron内镜评分、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总分、粪便中肠道菌群(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肠杆菌)数量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指标[尿中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和血清D-乳酸(D-LA)、二胺氧化酶(DAO)、内毒素脂多糖(LPS)水平]。统计2组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所有对象均顺利完成本次研究,无脱落病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3.62%(44/47)]显著高于对照组[76.60%(36/47),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2组治疗后腹泻、脓血便和腹痛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腹泻、脓血便和腹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改良Baron内镜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IBDQ总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但均以观察组的改善更显著(P<0.05)。2组治疗后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P<0.05),粪便中肠球菌、肠杆菌数量较治疗前均显著减少(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对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作用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尿中L/M及血清D-LA、DAO、LPS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对尿中L/M及血清D-LA、DAO、LPS水平的降低作用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所有对象均未见明显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布拉氏酵母菌联合柳氮磺吡啶栓治疗直肠型UC的整体疗效确切,能安全有效地缩短患者退热时间,促进腹泻、脓血便和腹痛的缓解,减轻肠黏膜炎症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其作用可能与其显著纠正肠道菌群失衡、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有关。

  • 单位
    廊坊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