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32年《时事新报》报馆爆发工潮,其间工人与资本家均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作用,竭力塑造己方及他方形象,在舆论场中树立了截然对立的媒介形象,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社会舆论对此次事件的判断,影响了工潮结果。这场舆论战的成败,表明工人与资本家在舆论环境中所处舆论地位的差异。得益于社会思潮与舆论同情,工人始终处于优势地位。不同政治立场的大众媒介对工潮事件进行了多角度的报道与评论,促使受众生成情感共鸣,推动了工潮事件的解决。文章在分析大众媒介对1932年《时事新报》工潮的报道与论说的基础上,运用话语分析理论与框架理论,结合历史事实与社会舆论背景,探究新闻框架与认知框架对社会群体事件的选择与重组,旨在为大众媒介对社会群体事件的应对与处理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