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多维贫困理论,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四川省6个乡村旅游示范村进行实证研究:从微观层面对比分析三种不同发展模式的乡村旅游减贫效应感知差异;并以2020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50%为参照标准,从宏观视角对比三种模式减缓相对贫困的贡献率,揭示微观与宏观视角评估不同模式减贫成效的差异。结果表明:农户微观视角下产业带动型减贫效果最好(2.932),景区依托型次之(2.713),最次为自然风光型(2.668);从宏观层面看,自然风光型减缓相对贫困的贡献率最高(78.10%),其次为产业带动型(58.30%),最次为景区依托型(9.40%)。宏观与微观视角的研究结果对比可知,以宏观经济作为乡村旅游减贫成效的评估标准未能较好体现农户的获得感,其对发展成效的评估标准并不局限于经济层面的改善。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