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无论中国的传统学术还是西方的大学制度,因"修道"之旨而生"教化"之需的轨迹是颇为相似的。正如中国的"小学"是为"大学"的读经作准备,欧洲中世纪大学的"人文学科"也是要帮助凡人理解神圣的文本。在西方,进一步使语言成为民族国家的根本标志,并通过强势族群与强势语言的共生互动,为后世的殖民扩张提供了基本"原型"。中国早期教会大学对于语言的选用,当代西方国家的相关语言政策,也都可以成为语言标准之统治性力量的生动例证。其中学术制度、国家政策和语言自身所构成的张力及其历史经验,特别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