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牛津全生物型假体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 UKA)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在福州市第二医院关节外科90例接受UKA手术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假体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 全生物型UKA者45例, 男22例、女23例, 年龄(65.6±7.0)岁(范围52~81岁);骨水泥型UKA者45例, 男21例、女24例, 年龄(67.9±6.1)岁(范围55~79岁)。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纽约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遗忘关节评分(forgotten joint score, FJS)评价膝关节手术前后疼痛及术后关节功能状况。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假体周围透光线、透光区出现的数量以评估术后假体稳定性。通过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胫骨近端内侧角(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 MPTA)、机械轴偏向(mechanical axis deviation, MAD)评估下肢力线的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等基线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18个月的随访。全生物型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7.8±21.1)min、术中出血量为(70.8±37.6)ml, 优于骨水泥型组(P<0.05);而住院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HSS评分、MPTA和MAD均优于术前(P<0.05)。全生物型组术前及术后6、12、18个月时VAS评分分别为7.0(6.0, 7.5)分、4.0(3.0, 5.0)分、2.0(2.0, 3.0)分、2.0(1.0, 3.0)分, HSS评分分别为56(53, 60)分、78(75, 82)分、85(80, 89)分、86(82, 90)分;术后6、12和18个月FJS评分分别为66.0(63.0, 68.0)分、73.0(70.5, 76.0)分、76.0(74.0, 78.0)分。术前两组患者VAS评分、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仅术后6个月时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和18个月时全生物型组患者HSS评分、FJS评分均优于骨水泥型组(P<0.05)。全生物型组术前及术后6、12、18个月时MPTA分别为85.41°(84.22°, 86.54°)、85.80°(84.74°, 87.41°)、86.51°(85.47°, 88.14°)、86.80°(86.09°, 88.27°);MAD分别为2.29(1.79, 2.65)cm、1.11(0.69, 1.75)cm、1.02(0.65, 1.66)cm、0.91(0.61, 1.63)cm。除全生物型组术前MPTA大于骨水泥组, 全生物型组术后6, 12个月MAD小于骨水泥组(P<0.05)外, 其余各时间点两组患者MPTA、MA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全生物型组患者假体周围各区域生理性透光线数量为3个, 明显少于骨水泥型组的28个(P<0.05), 两组患者均未见假体周围出病理性透光线。结论全生物型UKA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骨关节炎可明显改善关节疼痛、矫正膝关节畸形, 且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及患者术后主观感受更好的优势。

  • 单位
    福州市第二医院